2024年11月4日晚上七点,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邀请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久教授于碧泉书院506学术报告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性的自我更新》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碧泉书院罗伯中教授主持,碧泉书院邢长江老师与罗久老师进行了学术对话。
讲座伊始,罗久教授指出在传统西方哲学史教学中,认识论问题通常被视为古希腊、中世纪哲学转向近代西方哲学的标志,并决定了其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趋势。在以认识论转向为标志的叙事中,认识论被分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为代表的唯理论者和以培根、贝克莱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者。罗久教授认为这种划分是有偏差的:古代哲学家未必没有讨论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家也不是只讨论认识论问题;培根常被视为经验论者,但他提出的四假象说中却包含理性主义因素。罗久教授表明,虽然实体说与认识论的区分有便于知识整理,但这种划分是很外在的,不利于深入理解德国古典哲学,应侧重于从古代和现代的哲学特征来理解16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现代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理性责任的主体性,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和培根的四假象说都是基于理性主义目的去重构普遍真理的世界。
紧接着,罗久教授明确指出,传统哲学史将康德回应休谟提出的知识普遍性问题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是有偏差的,休谟问题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出发点,是18世纪卢梭所提出的对于理性的进步和发展并没有带来世界繁荣和道德进步的质疑启发了康德,基于此,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开始前仆后继地回应着卢梭的社会悖论。此前哲学家独断的、盲目的使用理性导致了现代社会的悖论,康德要做的就是用理性批判理性本身,限制科学知识的界限,为信仰留下地盘,并将理性理解为实践能力,使得自由从本体世界进入现实世界。康德的二元论是保证其结论正确的前提,但始终存在着一个黑格尔所说的“坏的无限性”,因而此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都在不断寻求对康德前提的更新。
最后,罗久教授表示,德国古典哲学始终在寻求现代性的自我更新,正是坚持理性原则、克服理性危机的立场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
罗久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师生们的深入思考,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罗伯中老师和邢长江老师也相继发言,进一步探讨了现代性背景下理性的自我更新等问题。本次讲座不仅让我们对现有知识论叙事有所反思,也启迪着我们在现代性背景下的自我审视和前进。